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首席记者 吴吉 通讯员 蔡樱彤 钟丽娟
近日,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数字传媒学院“数创乡韵”突击队赴惠州市惠东县白盆珠镇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此次活动以“解码文化驱动‘三生空间’、探寻创意赋能乡村振兴”为核心,通过实地调研与文创落地双轨并行,既全面摸清当地发展底数,又以“一村一特色”贴画设计为乡村注入文化活力,成为深职大学子响应“百千万工程”、投身“双百行动”的生动实践。
全域调研 摸清“三生空间”现状
深职大“数创乡韵”突击队在蔡曜宜、姜文、蔡樱彤、钟丽娟等四位指导老师带领下,深入白盆珠镇1个社区及12个行政村,开展系统性调研。四天时间里,团队足迹覆盖生态与文化地标(白盆珠水库、明代白马窑址群、双金村客家古围屋)、特色产业基地(横瑶村沉香园、沐化村岩茶基地、双金村樱花茶园)、文旅项目(白马村南沙岸露营地、横江村温泉酒店)及公共服务场所(镇级党群服务中心)等50多个文化资源点,通过摄影记录、问卷访谈、数据收集等方式,全面掌握当地“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协同发展现状。
展开剩余70%调研显示,白盆珠镇发展基础扎实:考古资源、省级非遗、客家文化与生态资源形成独特优势,横江村露营经济、横瑶村沉香深加工、沐化村岩茶产业链延伸等产业已具规模;镇级党群服务中心在民生服务、地方历史文化展示及文旅融合中发挥重要作用。
团队也在实践中洞察到四大发展瓶颈:一是人才支撑不足,人口老龄化与青壮年外流削弱产业内生动力;二是生态约束趋紧,作为大湾区重要水源地,严格保护政策限制产业选择;三是产业韧性待强,外源性依赖较高,本地“造血”能力需提升;四是数字化短板明显,技术应用与线上营销能力滞后,制约产业升级。
文创落地 打造“一村一特色”贴画体系
在前期调研基础上,突击队聚焦“乡村文化符号可视化”,深入推动当地社区与村落文化元素的创意转化。师生们以孟菲斯艺术风格为设计语言,为1个社区与12个行政村量身打造“一村一特色”贴画体系:横江村将明代青瓷纹样抽象为渐变几何图形,融入彩虹绿道线条;沐化村以撞色块面组合再现丹霞地貌与岩茶植株;双金村用金红色调呼应“双龙贯脉”传说与樱花茶园生态……
这些贴画选址于村委会宣传栏、文化广场、景点入口等核心节点,通过防水防晒材质与创意设计,形成“可打卡、可传播”的文旅动线,实现“文化叙事视觉化”。例如,鹿窝村贴画暗藏“打银坑寻宝”互动元素,共和村稻浪图案嵌入温泉文化二维码,让墙面成为承载历史记忆、连接游客与乡土的“活态媒介”。
此次“作品上墙”是深职大“双百行动”重点项目“白盆珠镇打造考古小镇文创产品的设计与开发”的延伸。该项目此前在惠东文化中心举办专题展览吸引了数百人次参观,其成果已成为当地文旅宣传的重要载体。
校地协同 “深职方案”助力乡村振兴
深职大数字传媒学院党委书记肖丽、副书记刘星宇在为突击队送行时强调,要“将专业知识融入基层实践,在社会课堂中长才干、作贡献”。队员们表示,白盆珠镇乡村“三生空间”协调发展潜力巨大,未来将结合数字传媒专业优势,围绕人才引育、生态产业创新、价值链提升、数字赋能等方向,形成高质量调研报告与解决方案。
指导老师蔡曜宜副教授表示:“调研为乡村‘诊脉’,文创为发展‘造血’。这些成果不仅是墙面的风景,更将成为游客可以带走的记忆、村民们增收的载体,为白盆珠镇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动能。”
此次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数创乡韵”突击队在白盆珠镇的实践活动,不仅是对“百千万工程”的积极响应,更彰显了高校服务地方发展的责任担当。未来,深职大将通过持续深化校地合作,以文化创意与数字传播为力量,助力“双百行动”结对共建单位的高质量发展,让乡村之美被更多人看见、被更多人热爱。
(学校供图)
发布于:广东省配资app,配资网首页官网,最新股票配资平台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