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如您非前述专业人士,请立即离开本页面。
近日,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糖尿病学术盛会——第85届美国糖尿病协会(ADA)科学年会在美国芝加哥圆满落幕。2025 ADA 精粹中国行-Best of ADA China 2025《TOP TALK》系列专家对话活动也随之开启。
本期对话,医学界特邀加拿大皇家内科医师学会院士、加拿大多伦多汉伯河医院Hardeep Bajaj教授与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王育璠教授围绕“肠促胰素类药物的多重获益、患者个体化治疗选择、糖尿病领域变革”三大议题展开探讨,结合国际前沿研究与中国实践,为广大医务工作者提供新思路与新方案。
超越降糖的“多面手”,
减重、代谢改善与器官保护
肠促胰素类药物正经历从“单兵作战”到“集团军协同”的进化,从早期GLP-1单靶点激动剂到如今GIP/GLP-1双靶点激动剂,再到未来三靶点制剂,这类药物的价值早已突破单纯降糖的局限。
除降糖外,肠促胰素类药物具有额外的强效减重效果,尤其是双靶点激动剂,其相较于单靶点减重效果更为显著。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肠促胰素类药物可改善血脂异常与问题,直击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共病组合。
王教授特别强调肠促胰素类药物的多重获益:“肠促胰素受体广泛分布于心脏、血管和骨骼组织中。研究发现,这类药物可能通过减少心肌缺血性损伤(尤其在心肌梗死后)、扩张血管增加血流,发挥心脏保护作用;同时,其还能促进骨形成、抑制骨吸收,改善糖尿病患者的骨代谢异常[1]。”肠促胰素类药物的“多器官保护”特性,正在重塑T2DM治疗的整体观,其临床价值远不止于血糖管理,而是一种覆盖全身代谢与器官功能的系统性干预。
个体化治疗的新纪元,
从“一刀切”到“量体裁衣”
在精准医疗实践层面,两位专家共同描绘出临床决策的新路径。Bajaj教授指出,传统“二甲双胍→二线药”的阶梯模式正在被取代,动态血糖监测技术为个体化治疗提供关键依据。两位教授表示,临床决策需综合五大维度:评估β细胞功能;根据血糖水平(空腹/餐后/HbA1c)区分治疗重点;按体型特征制定方案;评估糖尿病并发症情况;最后纳入药物可及性、患者剂型偏好等现实因素[2]。
AI技术正在实践中释放能量。王教授为我们分享了其科室经验:我们科室近期引入AI辅助眼底筛查技术,通过自动分析眼底图像,应用后显著提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早期检出效率。
两位专家均认为,人工智能(AI)将为精准医疗提供“加速度”。Bajaj教授预测,未来,AI可整合患者血糖数据、并发症、用药史、生活习惯等多维度信息,自动生成个体化治疗方案。例如,通过分析CGM数据预测低血糖风险,调整药物剂量;或根据患者体重、血压变化,推荐更匹配的肠促胰素类药物。基层医院通过AI获得诊疗建议,为每位糖尿病患者提供“量体裁衣”的精准管理方案,彻底告别千篇一律的流程化治疗。
双靶点激动剂,
替尔泊肽的“降维打击”
再次将目光着眼于肠促胰素类药物,其中替尔泊肽作为首个在中国上市的GIP/GLP-1双靶点激动剂,其疗效与安全性已被多项研究验证。王教授特意提及了替尔泊肽在亚太地区关键III期注册试验SURPASS-AP-Combo[3]研究。该研究显示,在接受二甲双胍基础上加/不加磺脲类药物的T2DM患者中,替尔泊肽 5mg、10mg治疗组受试者第40周时糖化血红蛋白(HbA1c)较基线的平均降幅为2.24%、2.44%。此外,体重自基线的平均变化是关键次要终点之一,替尔泊肽 5mg、10mg受试者体重平均降低5.0 kg、7.0kg。
在兼顾血糖和体重管理的同时,低血糖发生风险也是T2DM治疗药物选择的一项关键考量因素[4]。SURPASS系列研究显示,替尔泊肽在显著降糖和减重的同时,较对照药物不增加低血糖事件的发生风险[4]。在SURPASS-2中,替尔泊肽治疗后实现卓越达标(HbA1c≤6.5%,减重≥10%且不具有临床意义的低血糖或严重低血糖)的患者比例为32%~60%,显著高于司美格鲁肽组(22%)[5]。
在注重降低血糖水平、减轻体重以及减少低血糖事件的同时,还应对T2DM患者进行有效的血脂管理[4]。SURPASS系列研究显示,替尔泊肽可以使血脂参数较基线实现具有临床意义的改善,可降低总胆固醇(4%~15.4%)、甘油三酯(15%~37.7%)和极胆固醇(14%~37.6%),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0.9%~10%)[4]。与安慰剂和活性对照相比,替尔泊肽对这些血脂参数的改善作用更大,从而为T2DM患者带来多方位的获益[4]。
随后,Bajaj教授提到了SURPASS-SWITCH-2研究[6],该研究评估了从稳定剂量(≥3个月)的GLP-1RA直接转为5 mg替尔泊肽前12周内血糖结果、体重等变化,结果显示,无论基线HbA1c水平如何,从GLP-1RA转换至5mg替尔泊肽都可使HbA1c从基线时的7.39%降至12周时的6.96%;转换为替尔泊肽4周后,受试者体重从100.42kg降至99.39kg,12周后降至98.27kg,12周时平均体重减少2.15kg。且从GLP-1RA转换为替尔泊肽后,总体不良反应谱保持稳定,尤以胃肠道不耐受反应(恶心、呕吐、腹泻)发生率与原治疗方案相当,未出现耐受性恶化趋势。
糖尿病治疗三重变革,
多靶新药、精准理念与AI协同
在糖尿病治疗领域,变革正悄然发生。新药研发、治疗理念跃迁正重新定义着疾病管理图景。
首先,新药突破正在重塑治疗格局。除替尔泊肽之外,本次对话中,两位教授还提及了两款前沿在研药物:
● Orforglipron:突破“恐针”心理的革命
尽管注射剂疗效显著,患者依从性仍是长期治疗的障碍。Orforglipron作为小分子口服GLP-1RA,彻底改变了用药方式。Bajaj教授表示:“对于频繁出差、生活不规律的患者,或者老年、视力障碍者,如存在注射操作困难,口服制剂Orforglipron更有助于提升患者治疗的依从性,从而保证治疗效果。”[注:Orforglipron是一种在研的、每日一次口服的小分子(非肽类)GLP-1RA]
● Efsitora Alfa:改善治疗惰性的关键
胰岛素治疗因需每日注射常被延迟启用,而周制剂胰岛素(如Efsitora Alfa)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难题。Bajaj教授强调:“该方案在降糖疗效HbA1c降幅方面与日制剂相当或更优,且未增加低血糖风险。患者年注射次数从365次锐减至52次,这种显著的便利性不仅大幅降低胰岛素治疗的心理门槛,更有望从根本上改善临床治疗惰性问题。”(注:efsitora alfa是一种在研的、每周注射一次的基础胰岛素)
治疗理念的转变驱动临床实践的革新。Bajaj教授强调,治疗焦点已从“单纯控糖”转向“以患者为本”的治疗,不仅关注降糖,还强调“器官保护”与“生活质量”并重。而替尔泊肽在降糖、减重,改善心血管高危因素改善心衰预后、延缓慢性肾病进展方面的潜力,正是这一理念的鲜活体现。未来药物选择将基于减重、心血管、肾脏等多系统获益的综合评估。
小结
肠促胰素类药物的临床价值远超越降糖本身,它代表着糖尿病治疗哲学的深层演进。当双靶点激动剂实现“一剂多获益”(同步干预血糖、体重、心肾、肝脏),当基础胰岛素将注射频次压缩至每周一次,当人工智能为个体化用药提供决策支持——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进步,更是以患者为中心治疗理念的稳固践行。
展望未来,随着科研深入与技术创新,糖尿病治疗前景广阔。一方面,药物研发加速推进,有望发现肠促胰素类药物的更多可能性。另一方面,人工智能与医疗深度融合,AI 将助力药物选择、剂量调整,全方位参与患者管理,使糖尿病管理更科学、高效、便捷。
参考文献:
[1] 潘琦,郭立新. 全面正确评价肠促胰素的生物学效应[J].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3,15(9):790-796.
[2]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5,17(1):16-139.
[3] Gao L, Lee B W, Chawla M, et al. Tirzepatide versus insulin glargine as second-line or third-line therapy in type 2 diabete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the SURPASS-AP-Combo trial[J]. Nature Medicine, 2023, 29(6): 1500-1510.
[4] 杨文英,邓玉颖. 替尔泊肽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5,17(03):393-399.
[5] Frías JP, Davies MJ, Rosenstock J, et al. Tirzepatide versus semaglutide once weekly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J]. N Engl J Med, 2021, 385(6): 503-515.
[6] Paik J S, Jabbour S, Aleppo G, et al. Switching to Tirzepatide 5 mg from GLP-1 RAs: Clinical Expectations in the First 12 Weeks of Treatment[J]. Diabetologie und Stoffwechsel, 2025, 20(S 01): P15. 09.
“此文仅用于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提供科学信息,不代表平台立场”
医学界内分泌领域交流群正式开放!
加入我们吧!
配资app,配资网首页官网,最新股票配资平台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