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食品内参原创
作者丨景行 编审丨橘子
前段时间,跟某食品企业总裁聊天,他问到一个问题:现在企业的产品铺市率下滑,业务能力下降,公司经营压力大,是否要裁员?我给的意见是,“不能裁员”;他说,另一个媒体老师给出的意见是,“应该裁员”。因为,现在有太多可以取代业务的形式存在。
首先,需明确一件事,就是:不论什么意见、对于总裁来讲,都没什么决定性的意义;总裁有自己的决断,不过是想借外部的“枪”来打自己的鸟儿。他们更多是为了给自己的决策构建“信息茧房”,说人话的话就是,你的建议如果跟我的观点一致我就听,跟我的观点不一致我就听听。
业务能力下降
监视业务、紧盯经销商,这是近年来快消企业喜欢做的事儿。业绩下滑就是业务面没做好、经销商不听话。
监视业务,近几年的手机路线、人、三合一系统越来越多,系统上面密密麻麻制定了各种考核,业务只要按上面的考核一项项的来,那就是一个合格的业务员了。企业与业务、经销商的相互不信任,也催生了各类的系统。
公司需要了解这个业务员这一天到底走了多少家经销商,下了多少货,每家呆的时间够不够长;公司给出的基本要求,打堆、陈列、冰冻、促销有没有执行到位。公司要有无数双眼睛时刻盯着业务才好。
但系统推进了这么多年,除了增长业务的造假水平,其它什么费用贪腐有降低吗?业务能力有提升吗?就如同这个总裁说的,以前自家的产品铺市率是第一位置,这几年铺市率下降了10%个百分点,总感觉业务员不知道自己家卖的重点是什么,铺货就是把排面占了,把产品所有SKU都堆上,完全没有主次之分。
铺市不知道主次,陈列不知道美观。过往业务在终端的多点陈列、割箱陈列、终端的活性化物料使用,如今都已经丢的干干净净。快消行业,其实是一个没有太多技术门槛的行业,它不是电商,需要一个新的商业模式,大家动脑,编代码,打开“卖货”的商业壁垒——其实就是怎么让卖的产品更便宜。快消行业需要的就是笨功夫、慢功夫,需要的是老一些业务员对新进业务员的传帮带。
过往,老业务带新业务,基本有一点师傅带徒弟的感觉。告诉你每个店老板有什么爱好,怎么打交道好,什么时候该递烟,哪些店能压货,哪些店必须现钱;哪些店的竞品业务员很强势,是不是要调费用解决,哪些竞品业务可以当朋友处;什么时间做什么活动,割箱怎么割,摆货怎么摆,有费用怎么做,没费用怎么做,费用到底是该集中还是分散做活动;晚上总结会上,其实就是扯淡会,但在扯淡中,大家的技能还是能有提升的。
老业务愿意带新业务,一是有成就感、二是多个人帮忙、三是主任打分的时候会多给老业务多开点工资。
现在的业务,入门是简单的,但基本干三四个月就不愿意干了。入门简单,因为有系统,你按系统罗列的要求去做就好了,完成一项有一项的KPI。老板们的理想状态是新业务快速融入,老业务的业务大幅提升,公司的费用大量节约,自己的产品铺市率提高……可几年下来,这些目的没一个达成的。相反,新业务走得越来越频繁,自家的产品越来越卖不动。
某公司有段时间招聘了很多快递小哥来跑业务,半年下来,基本没有快递员愿意留下来。一问原因,前快递员说:虽然能一个月多拿一两千,但事儿太多。公司的事多,终端店里的事也多。多拿那一两千,不够自己累的。
我们说快消企业的业务员、他只是终端的执行层,其实很多时候上面的指令已经偏了。过往,我们的管理层可能也是做过业务的人,他知道终端业务需要什么,但当他们当上管理层,说白了,就已经忘记业务需要什么了,天天在各种马屁环绕,各种碎片知识浇灌下,忘记为业务谋福利了。
(现在平台自己搞)
管理层的那把椅子,是业务员用自己的执行打不破的壁垒。一个决定好不好,你只要看业务员走一圈下来,唉声叹气三次以上的,这策略就是有点问题,你要解决问题。但我们的管理层却总觉得:业务心态不好、能力不行、只有刁民想害朕,我得换了他。我解决不了问题,总能解决业务。
失控的经销商
目前,快消行业的现状是:能力不行的业务、崩溃的渠道、贪婪的经销商,野心的平台和上进的企业家……嗯,就是企业没问题,企业上进又努力,都是外面那些个妖艳贱货们老想在企业身上多割一块肉。
监视业务之外,下一个就是要了解经销商。我们要打通企业与经销商之间的壁垒,说白了就是看经销商有什么门店,代理什么货,仓库可不可以再压点,最好经销商对我一心一意,我看经销商不爽,就把他换掉。
而经销商这些年面对的是:不信任的企业,天天想着要把自己的底裤扒掉;动不动就要让经销商让出几元的利润做渠道、做工资、做费用;一边要经销商“三从四德”,一边“家里红旗不倒,外面彩旗飘飘”……
也难怪业绩出问题,别人说经销商渠道要崩溃了,企业就真信;也不怪经销商对企业越来越冷漠。彼此的不信任,各种的利润盘剥,让经销商真对企业失去了信心。
过往,企业高管去经销商那里视察工作,经销商真是想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给高管们看,招待服务方方面面,必须到位。如今,经销商常说的一句话是:你们领导来,带费用没?带费用有带费用的招待,没带费用有没带费用的招待。
现下企业的态度是,经销商是可以取代的。很多平台在做着经销商的事儿。有各种承包商,近年大火的即时零售,前置仓,美团小象们,遍地开花,企业只要把货送到前置仓,消费者下单,外卖员送货……这完全不需要经销商中转。企业看不中的经销商,正是各类经销商联盟需要的资源,越来越多的卖场联合起来,自己做经销商。说白了,经销商是常规武器,没了这种常规武器,你在平台上有再多的品类,也只是供应商、是可以被平台轻易取代的存在。
在深入“最后一公里”,平台是比经销商做得好的,经销商的利润率支撑不了他们去做如此高精度的覆盖。经销商的优势在于解决企业各种冒进行为后、留下的一地鸡毛。举个例子,当年大卖场红火的时候,企业与卖场都要跨过经销商这个环节,直营。结果呢,多少企业到最后被家乐福们欠着几千万的货款。可有些经销商,在卖场出问题时,不仅能要回货款还能拉升业务。
同样的,即时零售、零售折扣店如今的红火,都是建立在企业的短期让利之下,未来暴雷后解决问题的还得是经销商。乳企的今天就是快消企业的明天,大量的旧货、临期货、低价货满天飞,解决问题还得是经销商。
业务和经销商,他解决不了企业决策错误的问题,他们是最终端的一步,离企业很远,他们能做的就是微微纠正偏差。那些想着砍业务、砍经销商的,结果只会更差。不求各企业善待业务和经销商,也别增加对他们的伤害,各类新消费品牌已经给你们打出样了,不重视业务和经销商的新消费品牌都“消失”了,传统企业的大佬,也别这山望着那山高。
配资app,配资网首页官网,最新股票配资平台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