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一片小小的退烧药,竟让11岁男孩全身皮肤大面积脱落,命悬一线?
撰文:肖小燕
全身90%皮肤剥脱糜烂,高烧不退,全身无力……近日,来自宁夏的11岁男孩小马在使用退烧药后,突发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生命垂危。当家人将他紧急转送至西安交大二附院时,眼前的景象让见多识广的医生都感到“触目惊心”。经诊断,小马患上了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EN),这是一种死亡率高达30%的重症皮肤药物不良反应,皮损面积越大,病死率越高。退烧药究竟为何变成了“毒药”?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这致命皮疹的面纱~
来源:腾讯网
退烧药成“皮肤杀手”,记住这些药物诱因!
临床统计显示,85%的TEN由药物引发[1],TEN是药物过敏反应中最凶险的类型之一。当特定体质人群服用某些药物时,免疫系统会发生“自毁式”攻击,导致表皮与真皮分离。患者皮肤会呈现大面积烫伤样改变,轻轻摩擦便大片脱落。
2016年有美国研究指出,每百万用药者中就有2~9人发生TEN[2]。而儿童由于代谢系统未发育完全,风险更高。数据显示[3],儿童TEN 发病率是成人的2.3倍,尤其是5-12岁学龄期儿童,处于药物代谢能力的“脆弱窗口期”。因此,识别引发TEN的高危药物,对临床安全用药和早期预防具有重大意义,临床常见的致敏药物包括[4]:
磺胺类药物(如磺胺吡啶)
其他抗生素[比如:氨基青霉素(通常是氨苄西林或阿莫西林)、氟喹诺酮类、头孢菌素]
抗癫痫药物(如苯妥英、卡马西平、苯巴比妥、丙戊酸及其衍生物、拉莫三嗪)
非甾体抗炎药(如吡罗昔康、美洛昔康)
抗反转录病毒药物(例如,奈韦拉平)
其他单药(比如: 别嘌呤醇、氯美扎酮)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防大于治,如何让守住生命的防线?
11岁小马的事件并非个例,2014年,厦门一名9岁女孩因感冒发烧,奶奶给她服用了退烧药和头孢类药物,导致全身大面积皮肤脱落,相当于二级烧伤。医生为她进行了5次血浆置换才挽回生命。这些血泪案例揭示着用药安全的生死防线。要阻断悲剧重演,我们应做好以下几点:
用药前精准识别成分:家长可直接询问医生:“这个药的通用成分是什么?” 复方感冒药常同时含解热镇痛成分,重复用药是重大风险源。有案例显示,家长同时给孩子服用布洛芬混悬液与含对乙酰氨基酚的复方感冒灵,导致药物过量诱发TEN。
过敏背景申报:特应性体质、哮喘和慢性荨麻疹是儿童对出现过敏反应的重要危险因素[5]。曾有一名5岁哮喘患儿因未告知过敏史,服用头孢后出现全身黏膜溃烂。主动提供过敏史等于为孩子建立免疫防火墙。
另外,家庭药箱管理不可忽视:立即清除过期药物(其降解产物更易致敏,如某家庭使用过期半年退烧药引发儿童全身水疱);杜绝药片混装(曾有人误服磺胺药诱发急性表皮坏死);高危药物如抗生素、抗癫痫药须单独存放并标注“高致敏风险!用前必查过敏史!”。
发现危机,做好这三步
日常防护与应急处理是守护安全的一体两面,即便做好药箱管理等预防措施,仍需时刻警惕用药后的身体信号。当发现皮肤出现灼痛、针尖样红斑或黏膜破损等药疹早期征兆时,必须立即启动急救响应。
首要措施是在黄金1小时内彻底停用可疑药物——这是阻断免疫风暴的关键时间窗。研究证实,在TEN早期(如靶形红斑阶段)的1小时内停药,可使死亡率下降40%[6]。因此,家长在医生开具处方时应咨询医生停药具体指征:“是否出现针尖大小红斑即需停药?”另外,家长应警惕“3个24小时预警”:用药后24小时内出现眼/口/生殖器黏膜灼痛、24小时内红斑扩散超体表50%、24小时内高热(>39℃)伴肌痛,出现三个之中任一症状必须立即停药。
同时用室温凉毛巾(约20-25℃)轻柔冷敷灼热区域,通过物理降温缓解炎症反应,但绝对禁止酒精擦拭等刺激性处理,以免加速表皮剥脱。
在实施上述急救的同时,需立即收集患者近期所有用药的外包装及说明书,以最快速度送往具备皮肤重症救治能力的医院,转运途中注意保持体温(建议裹覆无菌保鲜膜防感染)。
说在最后:经过医护团队20个日夜的奋战,小马终于转危为安,但这场噩梦留下的阴影不会轻易消散。当孩子下次发烧时,请放下手中的药瓶,先进行专业的医生咨询。那片小小的药丸可能隐藏着看不见的危险,而专业医疗指导是守护孩子健康的最佳屏障。
参考文献:
[1]Mockenhaupt M、Viboud C、Dunant A、Naldi L、Halevy S、Bouwes Bavinck JN、Sidoroff A、Schneck J、Roujeau JC、Flahault A. Stevens-Johnson 综合征和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药物风险评估,重点是最近上市的药物。EuroSCAR 研究。J Invest Dermatol。2008 年 1 月;128(1):35-44.doi:10.1038/sj.jid.5701033。Epub 2007 年 9 月 6 日。PMID:17805350。
[2].Hsu DY, Brieva J, Silverberg NB, Silverberg JI.Morbidity and Mortality of Stevens-Johnson Syndrome and 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 in United States Adults. J Invest Dermatol.2016;136(7):1387-1397.doi:10.1016/j.jid.2016.03.023
[3]郭芳,康磊,白新凤,Stevens-Johnson综合征和中毒性儿童表皮坏死松解症:一项回顾性研究,河北医科大学2021年9月第42卷第9期.
[4].Zhu J, Chen G, He Z, et al.Stevens-Johnson syndrome/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 in patients treated with 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 A safety analysis of clinical trials and FDA pharmacovigilance database. EClinicalMedicine.2021;37:100951.Published 2021 Jun 10.doi:10.1016/j.eclinm.2021.100951
[5]HassaniA, PonvertC, KarilaC, et al.Hypersensitivity to cyclooxygenase inhibitory drugs in children: a study of 164 cases[J]. Eur J Dermatol, 2008, 18(5): 561-565.
[6].Del Pozzo-Magaña BR, Lazo-Langner A.Stevens-Johnson Syndrome and 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 in Children: A Literature Review of Current Treatments.EMJ Dermatol.2016;4[1]:83-89. doi:10.33590/emjdermatol/10314211.
医学界儿科领域交流群正式开放!
加入我们吧!
责任编辑:叶子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配资app,配资网首页官网,最新股票配资平台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