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7月,邓小平第三次重回工作岗位,再次担任党政军关键领导职位。
1978年秋冬时节,邓小平主动邀约陈锡联会面。赴约途中,陈锡联始终心绪难安,自觉无颜面对这位昔日领导。
陈锡联见到邓小平时,积压数年的话语不由自主地倾泻而出。他面露愧色,向邓小平诚恳检讨,表示此生最愧疚的便是辜负了您。
陈锡联为何对邓小平心怀深深歉疚?邓小平又是怎样答复这位旧属致歉的?
【陈锡联的自我检讨】
邓小平复出障碍完全清除后,陈锡联随即与李先念前往西山探望邓小平,当时陈锡联心情颇为紧张。
但邓小平的一个行为,消解了这种紧张氛围。
初次碰面,邓小平即走上前握住陈锡联的手。
这一熟悉的动作让陈锡联心中稍感宽慰,觉得小平同志并未责怪自己。
此次邓小平主动提出约见,让陈锡联心中愧疚如潮水翻涌,他实在不知怎样面对邓小平。
1975年1月开始,时任北京军区司令员的陈锡联调至中央任职,承担中央军委常务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等重要职务。
1976年2月,陈锡联再次承担中央军委工作主持职责。此次任命由病重的毛泽东亲自决定,将军队指挥权授予同时担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与军委常委的陈锡联。
与同时承担多项职务的陈锡联相较,邓小平此时正遭遇困境。
此事成为陈锡联心中长久难以释怀的伤痛,他觉得自己身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却无法对落难的昔日老首长施以援手,甚至未说过一句维护之言。
当自己最为敬重钦佩之人从高位跌落,而自己虽居要职却无法施以援手,这般滋味实难忍受,陈锡联对此便有着真切且深刻的感受。
他愧疚之情随时间愈发浓重,饱受内心折磨,自觉难以面对邓小平。
陈锡联见到邓小平后立即进行自我检讨,就未公开为邓小平主持公道一事致歉,认为这是其生平最为愧疚之事。
他身居高位,担任政治局委员,在政治局会议中具备发言资格,然而在彼时会议氛围里,他却未发表任何言论。
陈锡联致歉后,邓小平抬手示意,神情平静如常,说道:“当时形势所迫,谁也无力回天,你亦不必自责。”
此话并非为缓解陈锡联愧疚之情而说的客套话,邓小平确实并不在意。
他并不认为陈锡联需因未公开表态支持他而承受压力,这并无必要。邓小平清楚,官场中的起伏并非一人之言所能决定。无论陈锡联是否表态,其影响都有限。在那种情境下,沉默或许比发表义正言辞的言论更为妥当。
邓小平认为,陈锡联未替他发声并无不妥,从他那次在西山主动与陈锡联握手便可看出,他从未将此事放在心上。
陈锡联因邓小平同志的豁达胸怀而深受触动,多年来他一直为此事深感愧疚,邓小平仅用一句话便消解了他的愧疚。
陈锡联向邓小平坦率陈述并反思自身工作失误与缺陷,邓小平则以诚恳态度安抚,指出其在北京工作期间并无过失。
“出现错误无需担忧,改正即可。”邓小平安抚道。
陈锡联自觉未对邓小平做好保护,但邓小平作为前辈与领导,尽自身所能对陈锡联给予关怀与庇护,助其解决难题,使其在诸多纷争中避免诸多干扰。
官场并非一人独断之地,有人欣赏你,也会有人不认可你。在某些场合,部分同志对陈锡联存在看法。邓小平得知此情况后,表示陈锡联并无野心。
此举如同让躁动不安的人群平静下来,对陈锡联的质疑也随之大幅减少。
邓小平对陈锡联颇为熟悉,二人自1937年起便有交集。陈锡联回忆,当时邓小平年纪尚轻,见到他们这群年轻人时面带微笑,说道:“你们都很年轻,身体不错。”
陈锡联初次见到这位老首长时,感受到其性格温和、谈吐幽默且待人亲切。
战争纷乱年代,十余年间陈锡联一直于邓小平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接受邓小平亲自教导与培养。算上解放后时段,陈锡联在邓小平领导下工作总时长超20年。
回顾两人过往经历,诸多事情难以言明。
1976年,陈锡联前往西山探望邓小平时,邓小平主动握住他的手,让原本心怀不安的陈锡联瞬间放松下来。
在老部下们看来,邓小平与人拉手并非日常琐碎行为,而是具有深刻意义举动。
过去,邓小平曾有两次未主动与陈锡联握手。
【不握手会议】
陈锡联认为,邓小平思想独特,具备全局观念,能精准判断当前形势,引领人们走向正确方向。
邓小平在军队担任领导职务长达数十年,以治军严明著称。即便面对陈锡联等军队高级干部,也从不徇私,始终秉持公正无私态度。
共事多年,陈锡联对邓小平的性情有深入了解。邓小平性格独特,旁人发怒时往往冷脸沉默,而他在日常会议中话语不多,通常由刘伯承发言。
但只要他话语增多,众人便能立刻察觉,邓小平必然是发怒了。
此事需从陈锡联的一回“自行多虑”说起。
邯郸战役结束数月后,晋冀鲁豫军区部队在刘伯承与邓小平统率下,对进犯的国民党军展开大规模歼灭战,不断传来胜利消息,取得显著战果。
野战军初次从平汉线出击,便将国民党王牌嫡系第三师全部歼灭,并俘获其师长赵锡田。加之解放军在苏中地区取得胜利,一举扭转南方战线不利态势。取得如此战绩,毛主席亲自发来贺电,对全军予以嘉奖。
那段时期,众人皆满心欢喜。
中秋时节,陈锡联突然收到开会通知。他心中暗自思量,此次作战大家极为辛苦且战绩优异,会议上定会表扬众人,或许还会给每人发放月饼。
陈锡联怀着品尝月饼的愉悦心情前往参加会议。
刚踏入门槛,他便本能地抬手,意图并非接取月饼,而是欲与人握手。
野战军存在一个惯例,每次司令部召开会议时,邓小平与刘伯承两位领导都会依次面带微笑,同参会人员一一握手。
两只手温暖且有力地紧握在一起,连内心都感到一阵暖意。
此次情形不同,众人伸出的手均未得到回应,那两双熟悉的手并未伸来相握。抬头望去,刘、邓两位首长立于前方,并无握手之意,且神情严肃。
陈锡联向来直觉敏锐,此刻已无心顾及香甜的月饼,他暗自思忖,恐怕要有事发生。
果然,平日话语较少的邓小平此次率先开了口。
邓小平开场首句便是:“今日会议不握手。”
随后开始批评,邓小平指出,不可因取得两场胜利便沾沾自喜、彼此和气。
邓小平此前便已察觉异常。作战顺利时,官兵易生喜悦与自满情绪,进而出现状况。他发现军中士气渐显浮躁,部队纪律也出现若干问题。
召开此次会议旨在整顿纪律,纠正不良风气。
邓小平神情严肃,说道:“需更多反思自身存在的不足,自邯郸启程后,各项工作进展如何?”
邓小平提出批评后,司令员刘伯承与参谋长李达等人先后发言,指出部队近期存在的各类问题,在场人员皆因惭愧而低头。
会议持续时间很长,从早晨开至下午,晚餐后仍需返回继续,又持续整晚,直至天色微明仍未结束,与会者均显疲惫之色。
陈锡联心中清楚,几位司令员正等待有人表态,若他与杨勇均保持沉默,会议便难以结束。
为何选定他与杨勇?因会上其余人员皆为新到,难以承担相关责任。他与杨勇分别负责三纵与七纵事务,故而必须由他们二人发表意见。
又一次会议进入中场休息阶段,陈锡联与杨勇走出会场,商定接下来必须发表意见。
返回会场,二人随即争相表明态度。
果然,两人表明态度后,开场发言后始终未发一言的邓小平立即站起:“会议至此,结束。”
【第二次不握手】
这并非陈锡联首次亦非最后一次目睹邓小平严肃神情,后续情形众人皆知,邓小平若要发怒并批评人,定不会和颜悦色地与人握手交谈。
刘邓所率部队进军至西南地区,1949年12月正式对重庆实施接管。
战火已蔓延至重庆,这究竟意味着什么?
此为中央直辖市,市政府、军管会、西南军区等重要军政机构均设于此,堪称要地汇聚之所。此前众人皆在农村根据地作战,辗转于各农村之间,此次终于得以进驻城市。
众人情绪高涨,久居农村土炕后,初见城市房屋,目光中满是渴望,进城后首要之事便是四处寻找住处。
这家宾馆归你所有,那栋别墅我则要拿下,双方争执不下,上演了一场激烈的房产争夺戏码。
邓小平获悉此事极为不悦,随即召集多个机关负责人至其居所开会,陈锡联亦在受召之列。
刚踏入屋内,便见邓小平神情严肃,开口第一句便是:“诸位都到了,今日我们不行握手之礼。”
陈锡联等人心中骤然一紧,料想小平同志又将提出批评。
邓小平示意陈锡联等人先参观自己居住的房屋。
邓小平所居房间原为国民党某机关旧址,建筑年久失修,为上下两层结构。其中,刘伯承居住于楼上,邓小平则居住于楼下。
陈锡联等人望向不断滴水的屋顶,又见屋内几个孩童光着脚丫来回奔跑嬉戏,皆沉默不语。
邓小平谈及抢占房屋之事,指出我们赴西南地区,并非为追求奢华生活、居住宽敞宅邸,而是致力于为西南民众服务,为其谋求福祉。
况且土匪尚未肃清,怎可先图安逸?
西南民众期待你们有所作为,然而你们却竞相争抢住房。居住宾馆与别墅之时,应思考原居住者去向何方?
邓小平发言结束后,刘伯承随后发表了几句看法。
陈锡联等人皆面露羞愧,难以抬头。
第二次未牵手会议时长明显短于首次,不足一小时便宣告结束。仅过一晚,原本喧闹婚房的人群便已平息,入住宾馆的人员也连夜整理行装,借夜色匆匆离去。
邓小平数语便妥善化解所有纷扰,他总能精准洞察问题核心,于重大事项上坚守自身底线,毫不退让。
无论身处军队还是党中央,邓小平均坚守自身这一原则。
邓小平会因治军纪律问题对下属态度严肃、不握手,自身遭遇困境无人声援时也毫不在意,在西山初见陈锡联时便主动热情地与其握手。
这算不上消除隔阂,在邓小平看来,他们彼此间从未有过嫌隙。
当时情况下,陈锡联个人难以解决如此复杂的问题,不过他在推动邓小平恢复工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作为邓小平与刘伯承着力培养的杰出将领,怎会辜负邓小平的知遇之恩?
在他内心深处,邓小平给予的关怀与培养,无论他如何努力都难以回报。他一直担忧自己做得不足、不够完善,因而始终心存愧疚。
邓小平离世后,陈锡联深陷哀痛难以自拔,内心空荡,似随邓小平一同逝去了部分自我。
陈锡联面对前来采访的记者,勉强挤出一丝笑容道:“老首长离开后,我们仿佛缺失了什么。”
陈锡联始终追随邓小平,积极响应其号召。邓小平见证了陈锡联的成长历程。邓小平离世两年后,陈锡联也辞世,心中满是对邓小平的深切怀念。
舒云所著《陈锡联对邓小平的回忆》刊载于《百年潮》2001年第6期,页码范围为32至34页。
吴金龙所著《邓小平主持召开“不握手会议”》刊于《党史博采》2000年第1期第46页。
夏明星与苏振兰合著文章《邓小平领导下的将领陈锡联》,发表于《党史纵览》2010年第03期,页码范围为27至31页。
配资app,配资网首页官网,最新股票配资平台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