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纤夫潮》的雄浑歌声唱响2025世界大河歌会。
\n两江交汇处,璀璨灯光映照着静谧的江面;交响乐与无人机表演在夜空中交织成了宏大的画卷:现代与古老文明此刻交融一体,跨越时空的对话已然徐徐展开……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们凝视之下,无不为之动容。
\n“我是长在尼罗河畔的埃及人,多次到访长江流域的很多城市。”埃及本哈大学教授萨维·萨维·艾哈迈德在本届论坛的主旨发言中尽情分享着自己的感受,“我现在想说‘饮过长江水的人也终将会回到长江’。”
\n这句话在他身上得到了印证——三个月前他刚来过重庆,如今又被长江文明的魅力召唤回来。
\n长江文明论坛已经举办了两届,但相较以往,刚刚落幕的2025长江文明论坛又有了不少新转变、新突破。在“跨越江海 文明互鉴”的主题下,“学术圈内讨论”跨越成了“世界大河文明对话”。一曲打上了深刻重庆烙印的文明互鉴交响乐已然在山城奏响!
\n文明对话在重庆有了新范式
\n2025长江文明论坛的第一大特点就是国际化。这当然不是简单增加几个外国面孔,而是深度融入全球大河文明对话网络。落实到论坛中就是,本届论坛相较前两届有了一个显著变化:主题设计具有全球视野。“跨越江海文明互鉴”的定位,突破了过去主要关注长江文明本身的局限。
\n走进现场,我们可以看到,外国专家占比有了显著提高——主论坛演讲嘉宾中有五位来自国外,世界前三大河流域和两河流域研究的专家齐聚重庆。他们不是简单的“列席”,而是带来了真知灼见。
\n英国利物浦大学教授马格努斯·维德尔在分享中提出:“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学者与长江文明学者之间的合作潜力巨大。携手合作,我们能够打造出真正引人入胜的内容,从而推动高质量、可持续的文旅发展。”
\n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冯时接受记者采访。
\n“我们可以共同合拍更多的纪录片,像《长江遇见尼罗河》这样的双语纪录片,向青年人展示尼罗河文化和长江文化。”来自埃及本哈大学的教授萨维·萨维·艾哈迈德一边点赞令人陶醉的“重庆之夜”音乐会,一边分享着自己的深入思考。“中埃两国都是大河的子民,我们在应对气候变化以及水资源污染、河流治理等方面的挑战等等,都还有很多的合作空间。”
\n而在5000架无人机勾勒出的宏大画面中,嘉宾们的脑海中又完成了古老文明和新潮科技的穿越对话。
\n“以往大家更多是通过图片等来传播知识,而现在有了技术的进步,我们看到了还可以通过无人机表演这样的方式来讲述文化故事,真是一个绝妙的想法!”巴基斯坦旁遮普大学考古学系主任穆罕默德·哈米德激动的言语背后,其实也是科技为文化传承注入新活力,让古老文明重新鲜活起来的最新大众表达。
\n从对话中看见文化自信与传承
\n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但交流的前提是文化自信,而自信源于对自身文化的深刻理解。类似这样的观点,在本届论坛中屡屡被专家、学者们提及。
\n“交流中,可能会有各自不同观点的表达,甚至有争论,我觉得这是必要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冯时就坦言,“交流中,可能会有各自不同观点的表达,甚至有争论,我觉得这是必要的。”他引用《诗经》中经典“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同时指出“中国文化自古就是包容的”。
\n更为关键的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种包容不是盲目接受,而是在立足自身文化基础上,通过了解其他文明特点,增强对自己文化的自信。
\n“新韵重庆”长江文明论坛专场无人机表演现场。
\n长江三峡既是交通要道,也是文化交流的通道。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杨文胜站在白帝城蜀汉堂前深有感触地说,大家稍加留意就会发现,“李白、杜甫等那么多诗人都在这里走过……它早就是一个文化走廊了。”这种历史深度,既为我们今天的文化自信提供了底气,当然也为当下的文旅融合发展所需的历史文化底蕴发掘提供了思路。
\n本届论坛的系列活动之一长江文化探访活动也是一大亮点。外国嘉宾们徜徉在早已闻名海内外的长江三峡中,不仅直击到令人叫绝的壮阔美景,当地孕育出的灿烂诗词文化更是引起了他们的浓厚兴趣。
\n拉丁美洲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索菲亚·塞瓦略斯沉浸于奉节浓厚的诗词文化中:“我觉得这些诗人真的是太浪漫了,能够为文字赋予那么美妙的表达,这真是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n源自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文化,在这一刻焕发出了无与伦比的感染力。
\n文明交流的新乐章才刚刚开始
\n回顾本届论坛,激动人心的高光之处如星河般灿烂,但航行于长江之上的主题分享会不能不提。
\n走进现场,舷窗外,如黛的青山如同电影画面一样平缓滑过,游轮、货船上下穿梭一派繁忙;船舱里,海内外专家学者各抒己见,思想、观点激烈碰撞。“世界大河文明交流互鉴与文旅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这一主题引出的智慧火花,足以照亮长江文旅产业的未来之路。如何在全球化视野下高质量融合发展的蓝图已经初现轮廓……
\n英国利物浦大学教授马格努斯·维德尔。
\n中外专家学者们带来的有经验总结,也有实践构想。
\n比如,来自英国利物浦大学的教授马格努斯·维德尔就明确提出了合作可以从共同打造临时展览或巡回展览入手,用共同叙事打动观众。
\n“比如,可以策划一场名为‘创新之河:美索不达米亚与长江’的展览。”他希望把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文字泥板与长江流域的礼器玉器并置展出,或是把美索不达米亚的圆筒印章与商代青铜器并列展出。“这样的叙事会展现出人类在平行发明与智慧创造上的深刻共鸣。”马格努斯·维德尔说,“它所传递的独特价值在于‘在全球视野下重新理解世界遗产。”
\n在本届论坛上,《长江之歌》的旋律多次响起,又渐渐落下,但文明交流的新乐章才刚刚开始。
\n无人机在夜空中画出的那条小鱼,从尼罗河游到长江,化作白鹤梁上的石鱼,正是本届论坛最生动的隐喻——各大河文明不再是孤立的奇迹,而是人类共同命运的一部分。
\n“饮过长江水的人也终将会回到长江。”埃及本哈大学教授萨维·萨维·艾哈迈德道出的何尝不是所有与会者的心声:长江文明论坛已经超越了简单的学术交流,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载体,为奔腾的一江碧水注入了文明互鉴的持久力量。
\n上游新闻记者 裘晋奕 摄影 张锦旗
配资app,配资网首页官网,最新股票配资平台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